導語:很多觀眾朋友們以為甘露寺里的莫言是甄嬛的「貴人」,肯在甄嬛落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并仗義執言,真可謂古道熱腸、雪中送炭。然而,像這樣一個豪氣干云的女子,卻在甄嬛被祺嬪舉報與溫實初有私情的時候,差點把甄嬛「送走」。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看官們少安勿躁,且聽我細細講來。
1:甄嬛夢碎欲斷魂,甘露寺中遇良人,若非同為寺中客,誰能慧眼識鬼神?
在原著中,莫言是個很可憐的人,她沒出家之前,也曾嫁做人婦,勤勞能干孝敬公婆。起初,她的婚姻還算穩定美滿,然而,當她生下一個女兒后,處境驟然變了。重男輕女的婆婆嫌棄她生了女兒,對她的態度日漸惡劣,丈夫不僅是個「媽寶男」,而且酗酒家暴,游手好閑。
為了能讓幼小的女兒有個完整的家, 莫言一直默默忍受著公婆與丈夫的虐待,實指望將來再生個兒子處境就會變好。
但遺憾的是,第二胎仍然是個女兒,丈夫見又是個「賠錢貨」,當即怒不可遏,直接就把小女兒扔進井里淹死了。
之后,公婆和丈夫還打起了大女兒的「主意」想把大女兒賣掉,莫言忍無可忍,帶著大女兒連夜逃離婆家,幾經輾轉來到了甘露寺。
起初,莫言并未剃度,只做勤雜工,后來住持靜岸見她心意堅決,才接納了她正式出家為尼。
彼時大女兒「花宜」已經是十四、五歲的大姑娘了,臨時在甘露寺附近的河上做「擺渡人」,雖然收入不多,卻也能自食其力。至少母女二人可以相互照應,彼此依靠。
后來,甄嬛被迫離開皇宮,也來到了甘露寺修行,莫言見她臉色蒼白、身體虛弱,又派槿汐四處找紅糖, 便知甄嬛也是「剛生產不久就被男人逼迫出來的女人」——莫言瞬間產生了「同病相憐」的感覺,主動送來了紅糖,并抱怨甄嬛道:「為那些臭男人生孩子做什麼?不值得,以后別到處擾人了,這里沒人理你。」
莫言雖然惡言惡語,但行為卻很暖心。甄嬛立刻識別出:這是真正的「活菩薩」,自己眼前這光景, 不恰恰需要這樣一位俠義心腸的「守護神麼」?反觀那個叫靜白的姑子,雖然不知什麼來歷,卻一定是被皇后使用手段收買來的「 內鬼」,是專門來磋磨甄嬛的。
莫言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甄嬛,卻未能保護好自己的女兒——她的女兒花宜在擺渡時遇到了歹徒,并輪番把她糟蹋了。
花一樣的年紀,卻遭受這樣的侵害,花宜差點自盡,是莫言百般苦求開導,才讓她有勇氣活了下來。花宜從此對男人有了本能的恐懼,不想嫁人,寧愿出家。 莫言也只得先把她帶在身邊,暫時在甘露寺做些灑掃工作,以便從長計議。
這個花宜,就是后來跟隨甄嬛進宮的小宮女。只可惜,電視劇里把這個人物刪減掉了。
2:莫言一開口,便知有沒有,張嘴打誑語,險送甄嬛走
在原著中,莫言與甄嬛是有 「綁定關系」的——莫言的女兒是甄嬛二度進宮后的心腹。不僅如此, 甄嬛與果郡王的親密關系「花宜和莫言也都曾親眼見證過」。所以,甄嬛才讓莫言做了甘露寺的住持。換句話說, 莫言與甄嬛是相互制約的。
只要花宜安全,甄嬛的秘密就永遠是秘密,花宜若有不測,甄嬛的秘密就會成為莫言的武器。反過來說,甄嬛只要在宮中屹立不倒,花宜就會水漲船高,莫言也會穩坐住持之位,一旦甄嬛倒塌,便會一損俱損。
莫言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在甄嬛被祺嬪舉報與溫實初有私情的時候,葉瀾依去甘露寺請來了莫言來為甄嬛證明清白。 莫言一開口便漏洞百出,幾乎把甄嬛害死。 好在,在場的人都成了沒有思維能力的擺設,所以才沒有聽出莫言證詞的破綻。
莫言來到景仁宮后,第一句話就是問甄嬛:「一別數年,娘娘手上的凍瘡還發作嗎?」乍一聽上去,莫言的話很煽情,似乎也無可挑剔。但是,大家或許忘了, 甄嬛被迫滴血驗親與離開甘露寺,總共也不足一年的功夫。
甄嬛離開甘露寺的時候,已經懷孕倆月,被迫滴血驗親的時候,剛出滿月不久,六阿哥尚在襁褓之中,哪里來的什麼「一別數年?」莫言一開口就在打誑語,而且是非常明顯地胡說八道,細追問起來,她連辯解的余地都沒有。可奇怪的是,在座的所有人竟然都聽不出破綻,還信了她的話。
倘若皇后能辨出真偽,死死揪住此疑點不放,就可證明莫言是在做偽證,比如當即反問她:「 什麼一別數年?你與熹貴妃相識已久了麼?——這不恰恰證明甄嬛私下勾結甘露寺的姑子,聯合聚黨、欺瞞圣上嗎?」
倘若皇后能以此為突破口,并找出甘露寺的其他姑子做旁證,一定會抽絲剝繭,讓甄嬛百口莫辯的。然而,此事卻點到為止了。皇上居然也相信了莫言這麼明顯的謊言。真是活該甄嬛稱霸呀,在幸運面前,所有敵人都會瞬間變成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