宥陽盛家正堂。
盛淑蘭的和離,終于接近尾聲。
上躥下跳一整天的孫志高,挑著眉對淑蘭說:「你無才無貌,本不與我相配,當初便是我家許錯了婚事,如今這便好好去了,以后配個殺豬種地的,可要賢惠些。」
「啊呸!你這好色忘義、無德無行的小人,多瞧你一眼,我都覺得惡心!」淑蘭使出了渾身力氣,朝孫志高狠狠啐了一口,轉身伏在母親的懷里抽搐。
氣急敗壞的孫志高,拂袖離去,忽而又折回,惦著腳跑到淑蘭父親那兒,從托盤里抽出嫁妝單,撕下一半揣在懷里,和孫母溜著墻根兒離去了。
相信這一刻,所有觀眾都慶幸,淑蘭終于逃離了虎狼窩。
但眼睜睜看著「軟飯硬吃」的極品男孫志高,如此作踐妻子后,還能得一大筆財富滿載而歸,那口惡氣又實在難以下咽。
原本這廝少年得志,比盛長柏還早三年考中秀才。家境雖貧寒,靠著寡母漿洗衣服艱難度日,12歲能有功名,后又娶了宥陽頗有名望的盛家大房嫡長孫女,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孫志高聽信路邊攤算卦,認為自己是做宰輔的料,看不上岳父替他找的工作,像個寄生蟲一樣,吸食著盛家的財富過活。
明明吃穿住用行花的都是盛淑蘭的嫁妝,這貨還處處瞧不起妻子,結婚不到3年逼妻子給他張羅的小妾足有十二三個,還要把懷孕的青樓女娶回家,讓妻子照顧。
而孫母,更是不像話,一月中有20多天把淑蘭夜夜拘在自己身邊,不是半夜三更讓媳婦揉腿捶腰掖被子,就是端茶倒水伺候飲食,還動輒打罵人家。
最后,母子倆再以淑蘭無所出為借口,給她扣上「無能,不賢不孝」的罪名,理直氣壯地要求淑蘭接納青樓女為姐妹,如此便給淑蘭一口飯吃,不然就一紙休書讓淑蘭下堂為棄婦。
要知道,盛家是有祖訓的,「絕不與娼妓同一屋檐」。
走投無路的淑蘭,被逼回娘家,孫志高竟然堂而皇之地把青樓女接到家當正室,還恬不知恥地說,過幾日盛家一定乖乖把淑蘭送回婆家,同時附贈許多銀錢和田鋪……
有著這樣丑惡嘴臉的孫志高,在劇中的結局,戛然而止于和離,既得了錢財又抱得青樓美人歸。可是原著中,故事卻還沒完。
那麼,后來的孫志高母子,到底怎麼樣了呢?
和離后的孫志高,有房、有田地,還有鋪子,價值兩千多兩銀子的嫁妝,可謂是個富戶人家。沒了淑蘭的掣肘,這貨日日笙歌、夜夜醉酒,時常大擺筵席和那些附庸風雅的清客相公狎妓。
這些事傳到 學政大人的耳朵里,他老人家在一次科舉文章研討會上,當著一眾秀才和舉人的面, 斥責孫志高是斯文敗類。
沒想到孫志高沒有反省,反而覺得自己受辱很不甘心,繼而更加放肆揮霍。
另一邊的 孫母呢,一下子捏著那麼多錢,耳根又軟沒啥主見,被人忽悠著 搞起了投資,一會兒胭脂鋪,一會兒米糧行,甚至冒險放印子錢,結果不言而喻, 把兜都虧了個底朝天。
眼看著淪落到變賣家產度日的份上了,孫志高依舊過著呼奴喚婢的上流生活,孫母忍不住勸兒子省著點錢花,每次都被他用「待我高中之后如何如何」懟回去。
然而,大家都忘了孫家高調迎娶回家的青樓女子,此時她已產下一子。孫母有耐心等兒子高中,這女子卻沒耐心等了。
一日,孫志高和母親參加宴席回來,喜滋滋地喝下青樓女子為他們奉上的醒酒湯,一覺醒來傻眼了:
青樓女帶著兒子和孫母的侄子雙宿雙飛去了,還卷包走了家里所有的銀票錢箱,除了因匆忙離開沒來得及賣掉的住房,其他田地、鋪面以及貴重物品都被變賣得一干二凈。
看著青樓女留下的那封信,孫母二人才知道被人涮了,原來 那女子早和孫母侄子情投意合,孩子也不是孫志高的。
此事一出, 孫志高母子迅速成為宥陽的笑柄,酒樓再也不給孫志高賒賬了, 討債的也紛紛打上了門。
有意思的是,看著擺在桌上的清粥咸菜, 母子倆又想起了淑蘭的好, 竟然厚著臉皮跑去尋人家,孫志高還擺譜說,自己是屈尊降貴才愿意再娶淑蘭。
結果,淑蘭早已嫁人,夫家是鄰村有田有產的大戶人家,丈夫和氣又憨厚。看著淑蘭高高隆起的肚子, 孫志高口出惡言,被淑蘭狠狠奚落了一番。
尤其是別人指出孫志高致命的缺陷,「沒準是你不能生吧,好好去瞧瞧大夫,別耽誤人家大好閨女……」
聞言的 孫志高,又羞又氣憤,差點昏死過去,正要發作,被 及時趕來的四鄰右舍掄起扁擔打了一頓。
落荒而逃的 孫志高,從此 成了當鋪的常客。
有點解恨,對麼?別急,故事還沒完。
孫志高終于敗光所有家產,連個容身之處都沒了。眼看要挨餓受凍,又娶了一個帶著嫁資的寡婦。這寡婦生得一臉彪悍,門牙突出,面盤闊大。
按理說孫志高這樣臭名昭著的男人,怎麼還能娶到帶著房子和十幾畝田產做嫁妝的老婆呢?原著中曾提到,明蘭第一次見孫志高的印象「眉清目秀」,也就是生了一副好皮囊。
再者,孫志高還頂著一個秀才的名號。可見在古代,顏值和功名,在姻緣中的作用,遠遠甩財富十條八條街。
然而,再好的皮囊,也不能哄人太久。孫志高和寡婦在一起后,很快又開始飲酒作樂,動不動就叫一群狐朋狗友來家里大吃一頓。
寡婦眼見這廝既不開私塾賺點學費補貼家用,也不好好讀書考個功名什麼的,家里的生計活物一概不理,就知道花天酒地,氣得她 把孫志高捶了一頓。
孫母呢?見兒子挨打自然不肯罷休,撲上去就要撕扯,寡婦一閃身,孫母摔了個四腳朝天。
不知情的鄰居見狀,指責寡婦不該這麼對婆婆。孫母見有人維護,開始坐地上哭天抹淚,直言這媳婦三天兩頭氣婆-婆,還讓她整天干活,累得半死。
其實這活兒,也就是看-管看管院子里的雞鴨,連腰都不用彎。
這寡婦顯然不是吃素的,當著圍觀群眾的面,直接把孫家母子的「光榮事跡」抖了個精光:
「各位叔叔、伯伯、大媽、阿媽不知道,我這婆婆最是糊涂,先頭我男人娶過再好不過的媳婦,人家也是銀子、宅子、田地、下人陪嫁過來的。那媳婦半夜送茶,三更捶腿,就差沒把我婆婆當王母娘娘來伺候了,誰知我這婆婆還是不喜歡,整日欺負媳婦,最后還把人家趕走了。這樣好的媳婦,我婆婆不喜歡,偏喜歡一個腌臜地方來的窯姐兒,叫那貨兩句話哄過,就當了親閨女般!后來,那窯姐兒給我男人帶了綠帽子不說,還生了個野種,末了,還跟奸夫卷了銀錢跑了!我說婆婆啊,你這老毛病怎麼還不改一改?自古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瞧我不順眼,難不成又想尋個嘴甜的窯姐兒來做媳婦?」
一番說辭下來,眾人哄笑,再也沒人替孫氏母子說話。若孫志高和孫母再提休妻之事,寡婦就拿他生不出兒子來說事,痛訴自己的后半生無著落,還得從家族中過繼子嗣。
于是,在宥陽某個鄉下的一戶人家里,經常可以看見被媳婦打得嗷嗷直叫的孫志高,或被拎著耳朵呲牙咧嘴,或被追得滿地跳著躲避,有時還會加入一個滿身粗布的老婦人孫母,形成一場驚動左鄰右舍的鬧劇。
明蘭第二次去宥陽老家,就親眼目睹過一次。想起昔日孫志高趾高氣昂的傲慢,還有孫母金釵滿頭坐在盛家正堂的樣子,不禁唏噓。
她調侃品蘭的那句「這下心里快活了?」,何嘗不是在說自己的感受,也何嘗不是說出了眾人的心聲呢!
作為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超級典范,孫志高真真當之無愧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