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婚姻生活不幸福,可能夫妻雙方都有責任,但一個男人失婚時的態度,絕對是暴露其性格的時刻。
《知否》劇中被萬人唾罵的孫秀才,就是失婚斂財的王者,失婚談判時的嘴臉真的是讓人忍不住想上去抽他兩個嘴巴子。
1,
他先是威逼淑蘭同意青樓女子進門為妾,要不然就是休書一封;
盛家說要帶回淑蘭的嫁妝,他立馬一副貪財的嘴臉,說嫁妝既然帶到了孫家,就姓孫了,不能退回;
后來還是盛家使了些計謀,才用一半嫁妝換來一張和離書,盛家才算正式擺脫了孫家母子這對吸血鬼。
得了淑蘭半份嫁妝的孫志高,立馬把那位出淤泥而不染的青樓舞姬從外室搬到了正房,每日錦衣玉食的供著。
孫志高依舊日日花天酒地,動不動就大擺筵席,請上一幫附庸風雅的清客相公一起吟詩作樂,沒了淑蘭帶去的管事看著,大把的銀子隨便花,日子過得好不快活。
家里的孫母拿著幾千兩銀子,不知道該怎麼花好,便學人家搞投資。
今日開個胭脂鋪子,明日開個米糧行,有時候還放印子錢,每種行業都踏了一腳,但結果卻無一例外地全虧錢。
其實腳指頭都能想出來為什麼? 盛家是宥陽經商的大戶,孫家想在他眼皮底下做生意,那鐵定是做啥都虧,生意場上整人,整不死才怪。
就這麼日日虧著虧著,待到那青樓女子產子時,孫家已經大不如前了。
可孫志高卻不愿意縮減開支,依舊想過呼奴引婢的舒坦日子,手上沒了現銀,只能變賣田產鋪子。
一日,孫秀才母子外出赴宴回來,那位青樓奇女子一副好媳婦的樣子給他們做了碗醒酒湯,可當母子倆昏睡后醒來,發現家中財物,銀票錢箱都不見了,只有桌子上那位奇女子和孫母天天掛在嘴邊捧在手心的侄兒留下的一封 「感人至深」的長信。
信中說兩人早就相識相愛,她生的孩子也是侄子的,無奈天公不作美,有情人不能相聚,這才苦苦支撐了這些日子。
現在兩個人想雙宿雙棲,請孫志高母子大人大量理解他們的感情,并原諒他們為了養活孩子而帶走財物的行為。
那對真心鴛鴦走時不但帶走了家中財物,還把田莊鋪子還有家里的貴重擺設全賣了,只留給孫秀才母子一處空蕩蕩的房子。
這事傳開后,孫秀才不但淪為全城的笑柄,以前賒欠酒樓書局的錢也被天天追債,一時間連典當度日都艱難了。
已經習慣了舒坦日子的孫志高,哪里還能過這種稀粥咸菜的日子,便打聽著想把淑蘭娶回來。結果等他找到淑蘭時,淑蘭不但嫁人了,連肚子都挺起來了。
孫志高氣憤之余說了些難聽話,被彪悍實誠的莊稼漢子掄起扁擔狠狠地揍了一頓。
品蘭在信中描述孫秀才的境況,著實讓明蘭開心了一把,緩解了幾日的郁悶,但明蘭再一次回宥陽時,親眼見到的孫秀才又是另一幅情景。
2,
孫家母子眼看著日子過不下去了,便娶了個帶著嫁妝的寡婦進了門。
說實話,那寡婦能看上孫秀才,一來是想著她有個秀才的身份,即便是不能高中也能教個私塾啥的掙個學費。二來是想著自己沒有孩子,看著孫秀才年輕,想借他生個兒子,自己老了也有個依靠。
可是誰料到孫秀才還是改不了以前的德行,整日東跑西竄,一會兒與人喝酒,一會領一大群狐朋狗友來家里胡吃海喝,絲毫沒有半分為家里著想的念頭。
而且幾年過去了,寡婦的肚子還是一點反應都沒有,再加上聽到外界對孫家母子的傳言,也篤定了孫秀才不能生的事實。
當初嫁過來想得到的兩樣好處,一樣都沒得到,寡婦當然很生氣。
寡婦身材高壯,孫秀才母子加在一起也不是她的對手。
一日孫秀才溜出去喝酒,被寡婦拿著木棍追著打,孫母想幫著兒子去打寡婦,不料人家一個轉身,壓根就不用還手,孫母就摔了個狗啃泥。
周圍圍滿了看熱鬧的村民和路人,寡婦便把孫秀才母子當初如何虐待財神爺淑蘭,如何寵愛青樓的媳婦,又如何被騙走了全部身家,以及孫志高被戴了綠帽子,還不能生育的事情全抖摟出來,還讓大家給她做個見證,省的以后婆婆會拿生不出孩子為由休了她,還想吞了她帶去的嫁妝。
孫母 氣得發瘋,提起地上的大棒子去打寡婦,那寡婦側身一閃便躲了過去,一把躲過棍子,一下一下地朝孫志高的身上打去,一邊打一邊嘴里還罵著孫志高是個窩囊廢。
以前趾高氣昂傲慢才子模樣的孫秀才,現在變成貧困潦倒衣衫破舊被打得嗷嗷慘叫的人,這真的是上天入地的差別。
3,
孫秀才母子過過苦日子,孫志高幼年喪父,孫母靠著每日給別人漿洗縫補來維持家用,還要掙學費給孫志高求學,這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可當時的生活那麼苦,他們都堅持過來了。
因為當時母子倆心中有個念想,等到孫志高讀書讀出成績,科舉高中時,母子倆就能享福了。
有了這個念想,自然也就有了動力。
后來孫志高12歲便考中了秀才,一時間被譽為宥陽的神童。
又被宥陽大戶盛家看上,直接收了做女婿。
孫母直接從給別人洗衣服的下人直接搖身一變成了被人伺候的主子,孫志高也從以前沒人搭理的窮書生變成了人人巴結的盛家秀才女婿。
盛家本想著給孫秀才改變的學習環境,他能更好地讀書上進,以后能光耀盛家門楣,可是他算錯了孫志高。
孫志高讀書想要的結果就是過好日子,并沒有什麼振興門楣,光宗耀祖,匡扶社稷的大任。
所以,當盛家給他提供了這些酒足飯飽錦衣玉食的生活后,孫志高的愿望就達到了,而且他不認為這是盛家給他的施舍或幫助,反而覺得這是自己辛苦讀書贏得的。
所以他才會不重視給他帶來財富的淑蘭,而是把淑蘭當成了分享他勝利果實的人。
她覺得淑蘭既然分享了他靠努力讀書換來的勝利果實,就應該事事聽從他的吩咐,不要忤逆,不要找事兒。
在盛家看來,當初選擇孫志高是沒錯了,寡母洗衣,童子高中,這就是好姻緣。
奈何最讓人看不透的就是人心,孫志高的心里本就沒有大義,當盛家給了他好的生活時,他便開始享受,裹足不前了。
4,
孫志高母子曾后悔過想重新娶回淑蘭,可是她們想娶回淑蘭的目的,不是因為認識到淑蘭的賢惠孝順,而是想再次享受淑蘭帶過去的財富和舒坦日子。
娶到淑蘭后,孫志高的人生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若是他能借著盛家之勢再努力往上攀一把,到時候說不定真的可以趾高氣揚的對待盛家。
可是孫秀才的心太小了,淑蘭帶過去的小小富貴就滿足了他。
若是沒有盛家的幫助,讓他們母子依舊過著貧苦的生活,搞不好,孫志高還能繼續發奮考個舉人回來。
可一旦選擇安逸后,他便沒有了奮發圖強的干勁兒,自然也就一事無成,考了許多年還是個秀才。
而且一個人一旦懶惰成為了習慣,舒坦日子過久了,就不會在愿意回到以前每日對窗苦讀的苦日子。
所以,他才會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寧愿找一個帶著豐厚嫁妝的寡婦結婚,也不愿意繼續苦讀等著高中后過好日子。
一個人的勤奮很容易戒掉,但懶惰真的會讓人上癮。
直到最后一副狼狽樣的孫志高也不知道他本來看似一片光明的前途,怎麼就變成了如今這樣。
他究竟錯在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