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都嫁得不好,為何張桂芬成了人生贏家,梁夫人越過越差

在《知否》原著里,英國公夫人是一個極其厲害的母親,她不僅一手策劃了女兒張桂芬難產一事,誘使小鄒氏犯下了大錯,占據了主動權,為女兒討回了公道,還通過這件事情罵醒了自己因為嫁錯了人、消極度日、磋磨光陰的女兒。

英國公夫人教育女兒張桂芬的時候,拿了一個人舉例子,那個人就是永昌侯府的梁夫人,也就是盛墨蘭的婆婆、梁晗的母親。

作為英國公夫人要好的姐妹,梁夫人的出身必然不低,也是高門貴女。可是,生活在那個婚姻大事自己無法做主的年代,很多女人都無法嫁給自己中意的人,而梁夫人就這樣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不得不嫁給了自己看不上的永昌侯爺。

張桂芬跟她的遭遇類似,作為英國公獨女,是京城里數一數二的高門貴女,卻不得不接受皇帝的安排,犧牲自己的幸福,成為皇帝穩固皇權的一顆棋子。她不僅給人家做了填房,一上來就得當繼母,還得忍受男人對前妻念念不忘,過分抬舉發妻的娘家,忍受一個毫無寸功卻有誥命的妾室找麻煩。

更坑的是,在那個年代,女人嫁得不好,日子過得無比煎熬,還不可以通過失婚的方式去解脫。

因此,一開始,張桂芬也跟梁夫人一樣,自怨自艾,采取了消極度日的態度來對抗命運,埋怨老天爺不公,讓她們有此糟糕的姻緣。

不過,張桂芬和梁夫人的結局不一樣。梁夫人消極度日,養虎為患,嫡出一脈被庶長子壓在下面喘不過氣來,到了最后,不得不靠強大的姻親關系才能過下去。兒子繼承爵位的時候,庶長子鬧分家,梁夫人就是靠著幾個兒媳婦背后強大的姻親關系壓下去的。為了過下去,梁夫人讓孫子迎娶了顧廷燁的侄女嫻姐兒,攀上了顧家。

相比于梁夫人,張桂芬則越過越好,生了一打兒女,還成為了京城里的名人。由于第二次京城變亂的時候張桂芬臨危不亂,勇敢殺敵,打響了自己將門虎女的名聲,周圍人都對她充滿了敬畏,沒人敢得罪她。

都嫁得不好,為何張桂芬成了人生贏家,梁夫人越過越差?只因張桂芬醒悟得很及時,懂得為了自己而活。

01.

梁夫人醒悟得太晚了,等到她發現不對勁的時候,庶長子已經長大了,變得精明能干,隱忍記恨。

梁夫人不滿永昌侯爺,不肯討好丈夫,面對妻子這麼個明顯嫌棄自己的態度,永昌侯爺自然也不高興,便光明正大地寵妾滅妻,讓一個頗有心機的妾室搶在梁夫人之前生下了庶長子。

說到這里,不得不感嘆一下,盛家家風還是很不錯的,明確規定長子必須是嫡出,目的就是防止嫡庶之爭影響到了家族的發展。

在大戶人家,有庶長子也不是新鮮事,比如,在忠勤伯爵府,盛華蘭生下莊姐兒之后,面臨著婆婆的刁難,為了對付婆婆,不得不讓身邊的丫鬟開了臉,生下庶長子。

好在,盛華蘭頗有手段,會經營婚姻,抓住了丈夫袁文紹的心,生了很多嫡子,庶長子不受重視,自然不會妨礙到盛華蘭及其兒子的路。

梁夫人不管不問,任由庶長子得到永昌侯的重視,越來越能干,可以撐起永昌侯府的門楣。而她的親生兒子永昌侯的嫡子卻不如大哥能干,不受父親重視。

結果就是,梁夫人清高,坑了自己的兒子,永昌侯遲遲不肯立世子,庶長子有了奪嫡的機會,甚至為了奪嫡,算計了梁夫人的幼子梁晗,弄了一個春舸小姐,梁夫人才急了起來。

雖然梁夫人的兒子最終繼承了爵位,但是永昌侯府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這跟梁夫人不好好經營婚姻脫不了關系。

02.

前人的經驗教訓,后人若是不吸取,只會重蹈覆轍,好在,張桂芬吸取了梁夫人的經驗教訓,在母親英國公夫人的訓斥下,最終向命運妥協了。

張桂芬振作了起來,不僅知道要抓住丈夫的心,還知道如何打發自己的日子。她會到處串門,比如經常來盛明蘭家里,會參加應酬,會盡到主母的職責。

實際上,女人結婚之后,無需圍著男人24小時轉,即使他再愛你,你一直圍著他轉,他也會產生視覺疲勞,還不如若即若離,保持新鮮感。

除了男人,你還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還有孩子,你可以提升自己,找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

比起在傲氣的堅持中枯萎凋零,還不如在圓滑的妥協中好好生存呢。說白了,整日以淚洗面是過日子,整日自怨自艾是過日子,想盡辦法讓自己高興點也是過日子。既然好死不如賴活著,那麼,為什麼不想辦法好好活著?

END.

今日話題:你對那些遭遇了無愛婚姻的女人有什麼樣的建議?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用戶評論

2023/4/1 12: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