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傳》當中,比起宮廷之中充滿算計的涼薄帝王情愛,以主角團為中心展開的姐妹情與主仆情顯然更有看點,從始至終無條件支持與幫助甄嬛的除了好姐妹沈眉莊之外,還有就是忠心耿耿的流朱、槿汐與小允子了。
身為寢宮之內掌事姑姑的崔槿汐與掌事太監小允子都是在甄嬛入宮之后結識的,而從小陪伴甄嬛一起長大的貼身婢女流朱與浣碧二人是一直陪伴甄嬛從甄府步入后宮的人。
在這兩個人之中,比起朝三暮四還曾做出背叛甄嬛之事的浣碧,流朱人如其名始終一片丹心皆為甄嬛,最終為了幫助病重的小主能夠及時就醫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成為甄嬛一生難以提及的痛楚。
一同長大,目睹入宮前的表白
甄嬛是大理寺少卿甄遠道之女,身為嫡長女的她從小就是府中金尊玉貴的的大小姐,身邊的婢女流朱和浣碧都是從小一同長大的情誼,因此在主仆關系的基礎上更多了一層姐妹之情。
流朱等人伴隨著甄嬛的成長,從入宮前的甄府到步入深宮后的碎玉軒,她們都始終陪伴在甄嬛身邊的親近之人,與此同時也見證了甄嬛不為人知的一些私密往事。
比如在后來激烈的宮斗劇情中,屬于皇后一黨的大反派祺貴人處心積慮地告發已經是熹貴妃的甄嬛與太醫溫實初私通,還煞有介事地找來了當年所謂的甄府舊人來作證。
雖然當時甄嬛心知肚明自己與溫實初二人之間清清白白,并無任何不軌的關系,雙生子被污是與溫實初所生更是子虛烏有;但令甄嬛所緊張的是在入宮之前溫實初確實對自己表白過心跡,擔心被人小題大做。
當時正逢所有官員家的適齡女子都要進宮參加選秀,在被皇家相看之后才能各自進行婚配,而并不貪慕權勢地位的甄嬛當時所愿唯有愿得一心人,能夠與世間最好的男子相依相守。
所以甄嬛便在貼身侍女流朱與浣碧的陪同下前去寺廟許愿,希望自己落選,不要墮入深宮蹉跎年華;許愿完畢之后,從上善寺走出來的甄嬛恰好遇到等候已久的溫實初。
溫實初此番前來找甄嬛便是帶了自己家傳的玉壺來向甄嬛委婉地表明心意,他直言「一片冰心在玉壺」,奈何甄嬛對他是「襄王有情而神女無意」。甄嬛自然是沒有接受溫實初的玉壺,直言自己只是將溫實初當做兄長,并未有兒女私情。
而且坦言甄家府中無男丁,自己身為長女理應擔起如此重任,否則即便逃過應選,將來也會是小妹玉嬈,可見甄嬛是將家族責任放在了首位。
雖說當時的情景甄嬛已經將拒絕之言說得清清楚楚,而且站立于來來往往的古寺門口的甄嬛與溫實初二人,也并未有任何逾矩的肢體接觸,但身為甄嬛的貼身侍女流朱等人對此也只能是三減其口,以免惹來不必要的閑言碎語。
尤其是在后來甄嬛入選成為皇帝的妃嬪之后,關于入宮前曾經被當眾表白的事更是不能透露一點風聲,否則被一些心懷不軌的人捕風捉影,容易釀成大禍,殃及全族;所幸,流朱與浣碧口風很緊,對此至死都沒向外人透露半分內情。
陪伴入宮,用藥避寵的見證者
在作為貼身婢女陪伴甄嬛入宮后,流朱更是成為了碎玉軒小主甄嬛從消極避寵到與皇帝展開轟轟烈烈的深厚情緣的見證者。
起初,剛剛入宮的甄嬛由于對后宮水深水淺的具體情況并不了解,所以聰慧機智的她便決定暫時先隱藏鋒芒。
在一眾新人舊寵擠破頭想要得到皇帝恩寵的大趨勢之下,甄嬛特立獨行地選擇消極避寵,成為了闔宮競相爭奇斗艷的群芳之中的一個無人問津的小透明。
當時甄嬛避寵主要便是憑借著自己與太醫溫實初舊相識的關系,向溫實初求來一劑服用之后使人表面看起來病懨懨、但實際只要掌握適當藥量便不會傷及根本的藥方。
皇帝將官員家的年輕女子納入后宮,一來是為了用姻親的裙帶關系來鞏固統治,二來便是為了繁衍子嗣,所以幫助皇帝的妃子避寵這件事在當時封建王朝之中無異于犯下欺君之罪。
身為皇家御用太醫的溫實初本來也是不大愿意的,但礙于甄嬛有所相求,便豁出性命幫甄嬛達成了避寵的心愿。
此時的甄嬛一來是初來乍到不熟悉后宮新環境,而且被后宮中草菅人命的殘酷行為嚇到,自己并不想早早便被無緣無故地了結生命,就選擇低調蟄伏來保住自己的小命。
二來,當時正值妙齡的甄嬛仍然懷揣著一顆憧憬愛情的少女心,不想過早地對一個陌生人交付自己,便寧愿喝藥避寵。
眾人皆知此事一旦敗露,不僅提供藥方的太醫溫實初有滅頂之災,而且甄嬛以及貼身侍女和背后的整個甄府都會受到牽連,所以聰明伶俐如流朱自然是將這個秘密永遠埋在心里。
親歷甄嬛與果郡王的偶遇糗事
除此之外,后來一步步得到了皇帝寵愛的甄嬛在一次陪伴皇帝赴宴的過程中,身為貼身婢女的流朱又一次親歷甄嬛與果郡王偶遇的尷尬糗事。
當時酒過三巡人已微醺的甄嬛決定出外面透透氣,路過一處湖水之時,本就處于懵懂貪玩小女孩年紀的甄嬛酒精上頭,玩心大起,尋得一個僻靜處看四下無人便脫下鞋襪,用腳撥弄湖水玩。
此時恰逢風流王爺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甄嬛身后,被陌生男子嚇到的甄嬛見狀酒立馬醒了一半,驚慌失措之下還差點還劃入湖中。被果郡王拉上岸之后,甄嬛赤著腳羞愧難耐。
偏偏一臉玩味的果郡王還對著美人雙足的一番做詩贊賞,使得甄嬛倍感被調戲的羞恥,暗罵對方浪蕩登徒子。因為在古代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民間,女子裸露的雙足都是只有丈夫才能看,是十分私密的部位。
甄嬛只得自認倒霉,還囑咐隨行的流朱萬不可聲張,否則壞了名聲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身為貼身婢女,流朱不僅忠心耿耿,最后為救主赴死,而且知曉甄嬛許多隱秘之事;流朱死后甄嬛再也不提她,不是不想提,而是不能提,更不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