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有幾大未解之謎:端妃的病、甄嬛的孩子以及皇后的情商。
在我前面的文章中,有讀者朋友留言評論:皇后的智商在全劇中是數一數二的。
其實,皇后的情商也是很高的。
01、一句話就降了甄嬛的位份
甄嬛入宮之前,皇上曾想封她為貴人。
皇后聽聞之后,笑著說:「好呀,那就貴人。除了滿軍旗的富察氏是貴人,蒙軍旗的博爾濟吉特氏是貴人,漢軍旗秀女中正好也有兩個貴人了。」
一介秀女八個人,滿蒙軍旗各一個貴人,漢軍旗兩個貴人,這樣安排顯然不合理,不僅會打亂后宮的平衡,還容易引發前朝大臣們對皇上「重漢輕滿蒙」的非議。
所以皇上愣了一下問:「還有一個是?」
皇后趁機說:「沈貴人,沈自山的女兒,沈自山的官位可比甄遠道要高。雖然皇上重視漢軍旗,但滿蒙聯姻是舊俗,漢軍旗兩個貴人,這樣做會不會太顯眼了?」
皇后這一番說辭雖然駁了圣意,卻句句都在「理」上,皇上不停地點頭表示贊同,并主動讓步,將甄嬛降為常在。
皇后之所以不想給甄嬛太高的位份,除了擺在明面上講的那些「大道理」之外,當然也有私心。
純元當年輕而易舉奪了嫡福晉的位份,成為王府中受專寵的女人,這些都讓皇后心有余悸。
甄嬛長相酷似純元,如果再給她一個相對高的起點,到了后期,恐怕會威脅后位。
但皇后的私心是不敢拿到明面上來講的,勸皇上的那一番說辭,她句句為皇上著想,為前朝后宮的大局著想,四兩撥千斤,輕而易舉達到了目的。
這樣的皇后,你能說她情商不高嗎?
02、一碗鴨子湯的事兒,氣得皇上拂袖而去!
同樣是皇上和皇后獨處。
景仁宮里,皇上連喝了三碗皇后親手做的鴨子湯,一面夸湯燉得入味,一面想要讓剪秋再盛一碗。
這時,皇后攔住了剪秋,將老祖宗「食不過三」的規矩搬出來,對皇上展開一番說教,還借機規勸皇上「不偏愛、懂節制」,對待飲食和人都要如此。
氣得皇上拂袖而去!
皇上生氣,很好理解:人家就想好好吃頓飯,皇后「叨叨叨」沒完沒了,借用「渣龍」的話說:「朕就不能松快松快嗎?」
而此處,皇后因為一碗鴨子湯,惹得皇上不高興,這到底算不算「不會聊天」、「情商低」呢?
表面看來,的確如此。
但仔細想想:皇后這樣做有她的不得已,也有她的理由。
皇后的不得已,正是因為她的后位!
在后宮,皇后和妃嬪的功能是不同的。
妃嬪只要討皇上歡心,繁衍子嗣就可以了,但皇后有規勸皇上、平衡后宮的責任!
就像《如懿傳》中的如懿,在沒登上后位之前,與皇上關系十分和諧,成為皇后之后,兩人之間反而生分了。
如懿到永壽宮阻止皇上喝鹿血酒的時候,也有很多人說如懿情商低,包括我自己也曾這樣認為。
直到看了原著之后,我才明白:在此之前,太后已經多次因為如懿沒能規勸皇上,指責她無能了!
而《甄嬛傳》中,皇上多年來一直獨寵華妃,太后免不了對皇后多有敲打。
今天,皇后縱了皇上多喝一碗鴨子湯,沒有盡到「規勸皇上」的責任。
明天,這些就會傳到太后的耳朵里,使太后對皇后更加不滿。
皇后已然年老色衰,又沒有子嗣傍身,再也無法得到皇上的寵愛,如果再失了太后這個靠山,恐怕前路會更加艱難。
因此,她明知道這番話說出來,會惹皇上不痛快,也要說,這是身為皇后的無奈。
03、皇上真的生皇后的氣了嗎?
除了顧及到太后之外,「鴨子湯」事件的發生也是因為皇后要立一個「賢德」的人設!
皇后這個人是很會立人設的。
甄嬛被發落到蓬萊洲的時候,皇后囑咐安陵容到皇上那里請求陪伴甄嬛。
當時她就說過,甄嬛越是聰明,你越是要顯得「笨笨的」才好!
而在甄嬛等新一批秀女入宮之前,皇后最大的對手是華妃,華妃是出了名的嬌艷、跋扈和任性。
她越是肆意灑脫、不拘一格,皇后越是要上綱上線、中規中矩。
只有這樣,兩者之間才能達到一種平衡。
不僅是太后,連皇上也需要這樣一種平衡。
那麼,「鴨子湯」事件中,皇上是真的生了皇后的氣了嗎?
可能當時有一點吧。
就像孩子吃冰淇淋吃得正嗨呢,媽媽突然說:「不能吃了,今天吃太多了!」
孩子聽完,嘰嘰歪歪干嚎兩聲,或者就地打個滾表達不滿,也是很常見的。
過后冷靜下來一想,人家做得對啊!
這種時常在身邊規勸著、監督著自己的角色,是最不可缺少的!
后面皇上對甄嬛說,如果他只是個普通人,就只要皇后一個賢妻和華妃、甄嬛兩個美妾就好。
由此可見:皇后雖然看起來不討皇上喜歡,但她在皇上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甚至超過了皇上給以盛寵的華妃和甄嬛!
而「鴨子湯事件」中,我們與其說皇后情商低、不會說話,倒不如說皇后對自己的地位和皇上的需求太過了解。
這一碗湯中,藏著皇后的求生之道,也藏著皇后最深的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