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后被甄嬛、敬妃和端妃聯手搞垮之后,后宮的局勢就變成了甄嬛一人獨大。
只不過甄嬛應該沒有華妃獨大時那麼明晃晃地囂張,誰都不放在眼里;也沒有皇后獨大時那麼陰毒,誰都暗害。
果郡王死后,甄嬛只剩下一個唯一的敵人,那就是皇帝了。
她暗地里讓衛臨以仙丹的名義給皇帝當偉哥用,偷偷地給皇帝下慢毒。
但是,皇帝在御花園閑逛時意外發現六阿哥和果郡王的兒子元澈長得一模一樣,劇組非常用心,專門用演六阿哥小時候的演員飾演元澈,就是為了表達兩兄弟長得很像。
與此同時,甄嬛也敏銳地意識到皇帝應該是對她和六阿哥都起了疑心。
于是,為了保命,她加快了屠龍的進程,她和皇帝已經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因為如果她不搞死皇帝,按照皇帝的性情,若是他確定甄嬛和果郡王有私,還生下六阿哥讓他當接盤俠,皇帝一定會用最殘忍的手段弄死甄嬛和六阿哥。
然而,端妃就是甄嬛做這件事的絆腳石。 端妃肯定不希望皇帝死。
首先,雖然皇帝并不知道私下里端妃和敬妃早就成為一黨,甚至聯手搞垮皇后,但是皇帝一直都是拿端妃和敬妃來制衡甄嬛的,所以在甄嬛獨大的情況下,皇帝是唯一個能保端妃的人。
最明顯的兩個細節,可以看出甄嬛應該是聯合了敬妃和欣嬪孤立了端妃。
第一,甄嬛和端妃在皇帝床前見面,端妃給甄嬛行禮,甄嬛只是貴妃,端妃是皇貴妃,但甄嬛說「姐姐不必多禮」。由此可見,雖然皇貴妃位同副后,但端妃的皇貴妃早就被有實權的甄嬛架空了。
第二,皇帝寢殿外,要知道端妃可是皇貴妃,按照嫡庶尊卑,應該是端妃在C位才對,然而,敬貴妃是跪在C位的。
端妃在滴血驗親時就知道了甄嬛有私情的秘密,所以,和皇后對抗時期,甄嬛對她實行的是拉攏政策,甄嬛自己獨大之后,對她實行的應該就是孤立打壓政策。
只要有皇帝在,甄嬛就不敢太過放肆:這是端妃的邏輯。
其次,有皇帝在,端妃就是皇貴妃,皇帝死了她就成太妃了,成為太妃就是被強制退休,沒有哪個妃嬪想成為太妃。
最后,端妃是一個很尊禮儀的人,雖然她知道皇帝不愛她,但是她還是那種希望夫君健康的傳統女性。她為皇帝哭,其實也是哭自己。皇帝在的時候,她的日子過得都艱難,沒有了皇帝,日子可不是更艱難了麼。
綜合以上,端妃肯定希望皇帝能多活一天是一天。
端妃當然看出來了甄嬛屠龍的計劃,所以,恰逢甄嬛來看皇帝時,她自然要敲打甄嬛。
她先是關心 甄嬛的腿疾,眾所周知,甄嬛的腿疾是從毒死果郡王那晚從臺階上摔下來的,端妃就是借此事提醒甄嬛:你和果郡王有私情,這事我可都是知道的。
接著又說: 「皇上的身子真是虛透了,還一味地服食丹藥,絲毫都不加節制。」
潛臺詞就是告訴甄嬛:你把皇帝的身體暗害成這樣,你做的那些事我都清楚。
端妃對甄嬛說這番話,一來是暗示甄嬛別太囂張,你也有把柄在我手上,二來也是奉勸甄嬛對皇帝別下手太狠。
甄嬛毫不示弱,她回復端妃: 「皇上固執,敬貴妃與我,常常勸皇上要善自保養,皇上也不過一笑了之。」
這話的潛臺詞就是:皇帝你是保不住了,敬貴妃和我早就聯手,要是斗起來,你壓根就不是我的對手。
聽罷,端妃只能言辭卑微地求甄嬛把孫答應的事別太著急告訴皇帝,就是擔心皇帝一生氣再直接氣死過去。
甄嬛送走端妃,蘇培盛悄悄地告訴她皇帝召見了夏刈,說事情跟六阿哥和甄嬛有關。這話說的很明白了,就差直接念果郡王的身份證號了。
于是,甄嬛意識到,搞死皇帝迫在眉睫。她轉身進去就把孫答應和侍衛私通的事告訴了皇帝,還把私通的事情說得那麼具體露骨,就是為了讓皇帝怒火攻心,最好直接嗝屁。
看到皇帝氣憤的樣子,甄嬛意識到她還得再添一把火。
但是這時妃嬪們在皇帝寢殿外哭哭啼啼,提醒她還有端妃這個絆腳石要搞定。
甄嬛對著后宮妃嬪們說了這樣一段話:
在甄嬛說這段話時,鏡頭專門給到了端妃,端妃的表情是擔憂中有些驚恐,而敬妃的表情是心領神會。
其實這段話是甄嬛專門說給端妃聽的,她要封鎖各個妃嬪和皇帝的聯系,尤其是端妃和皇帝的聯系。
其次,甄嬛特意強調「要管好自己的皇子、公主」,大家都知道,后宮壓根就沒幾個孩子,朧月、靈犀、靜和公主、四阿哥六阿哥等還都是甄嬛的,除此之外,就只有一個溫宜公主了。
當初甄嬛幫端妃把溫宜公主弄到手的時候,端妃就說過: 「我將許她我能給的一切。」溫宜不僅是端妃的指望,還是她的情感寄托。
因此,甄嬛說 「就別怪本宮不顧昔日里的姐妹情分」,就是暗示端妃:「皇帝我肯定是要弄死的,你是攔不住的,你敢攔,就把你的女兒溫宜一起弄死。當年是我把溫宜給你的,如今照樣能弄死她。你自己選吧,你是要護著皇帝,還是要護著你的女兒。」
端妃自然聽懂了甄嬛這段話,她對甄嬛說: 「你何須這樣疾言厲色。」
潛臺詞就是說:這后宮早晚都是你的,你何必現在就這樣囂張兇狠。而此時敬妃的看端妃的表情,就是標準地看對手的防備表情。
甄嬛補上一句: 「禍起蕭墻,咱們不得不防。」潛臺詞就是明確地告訴端妃:我們結盟合作過,你知道我太多秘密,內鬼最難防,而你在我看來就是最有可能成為內鬼的人。
端妃一聽,這還能咋辦啊,人都堵門上了,皇帝和女兒讓她二選一,她肯定選女兒啊。
她也很識時務,乖乖投降,對甄嬛說: 「皇上既然病重了……」潛臺詞就是:讓皇帝死吧,我不攔著了。
端妃自然都知道甄嬛后來對皇帝干了什麼,而且她本來就看不上甄嬛和果郡王搞私情這事。所以,她就和甄嬛黨斷了來往,甄嬛當上了太后,她就又裝病不出門了。
甄嬛說: 「若弄壞了身子可怎麼好。」潛臺詞是:端妃知道我們那麼多的秘密呢,她要是給泄漏了可怎麼辦。
她的得力助手欣嬪回話道: 「溫宜公主已經去陪著了,姐姐掛念女兒,必定會保重身子。」潛臺詞就是:端妃不會忘了溫宜是怎麼成為她女兒的,另外有溫宜這個軟肋,端妃不敢輕舉妄動的。
所以說,甄嬛發孩子,發的不僅是好處用來籠絡人心,發的還是可以被她用來拿捏的軟肋,是真正高級的一石兩鳥。
從甄嬛和端妃關系的三次轉化其實不難看出,人際關系的本質就是人與人之間摸索彼此能否繼續往來的分寸,主動和被動的地位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不管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不管是和朋友,還是和同事,既要向甄嬛學習這種主動進攻,也要向端妃學習這種見不好就收,千萬別一味用強,或者一味避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