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很講究「嫡庶有別,尊卑有序」,庶出的女兒再出挑,也比不上嫡女尊貴,這也是如蘭最大的底氣,她沒有墨蘭的才情,也沒有明蘭的聰慧,唯一贏過她倆的,就是她投胎投的好。
如蘭把所有的運氣都用到了投胎上面,而明蘭的福氣還在后頭。
明蘭是庶女,總是被人輕視,但因為后來養在了盛老太太的膝下,很多人都會高看明蘭一眼,還得說上一句「 養在老太太跟前的姑娘,自然是不會差的。」
再后來,盛老太太帶著明蘭回宥陽老家,把明蘭記在了王大娘子的名下,從此明蘭在名義上也是嫡女了,再加上她是盛老太太的「心頭寶」,這身份論起來,也不比如蘭差多少了,可見盛老太太非常有面子。
盛家官職不大,根基不深,但盛老太太的名聲可不小,連平寧郡主這樣的人物,說起盛老太太時也非常尊敬。
仿佛大家都忘了,盛老太太年輕時的名聲有多麼的「不堪」。
盛老太太年輕時為什麼名聲那麼差勁?
這得從簪花宴上盛老太太對新科探花郎一見傾心說起。
在古代人的婚姻觀里,根本沒有「戀愛自由」這個說法,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上都是盲婚啞嫁,很少有自己去挑結婚對象的。
尤其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沒什麼機會能見到外男,比較開明的父母可能會讓女兒隔著簾子望上一眼,看看未來夫婿長什麼樣子,但盛老太太是個例外。
盛老太太是勇毅侯嫡女,在一眾名門貴女中都很有派頭,那時勇毅侯府相當風光,給女兒找什麼樣的夫婿找不到啊,可她偏偏看上了沒家世沒依仗的探花郎,聽人家吟了兩句詩,就當場生情,違抗疼愛自己的父母,下嫁盛家。
對于古代女子而言,這是大大的不孝,哪有姑娘家自己挑丈夫的啊,更別說頂撞父母了,這件事傳出去,不比墨蘭私會梁晗的名聲強出多少。
勇毅侯夫婦非常疼愛這個嫡女,大鬧一場后,還是同意了女兒下嫁盛家。
盛老太太當初嫁到盛家的時候,帶足了一整套嫁妝,每次說起嫁妝,盛老太太身邊的房媽媽總是萬分得意:
古人說的十里紅妝,便是把姑娘一輩子要用的銀錢衣裳都備齊了,什麼恭桶臉盆,便是那壽衣都是有的,老太太當年便是如此。
可是,丈夫不給力,嫁妝再豐厚又有什麼用,盛老太太嫁到盛家沒幾年,就愛淡情馳,夫妻反目。
盛老太爺寵妾滅妻,盛老太太可不是個溫順的性子,她肯定是忍不了啊,必定要拿出當家主母的風范來。
可是,在那個年代的人看來,男子三妻四妾是理所應當的,盛老太太身為妻子應該賢惠一些,鬧得這麼家宅不寧,實在不是一個好妻子。
先是忤逆父母,后是違抗丈夫,盛老太太做的這兩件事是古代女子的大忌,這讓她的名聲一度差到極點。
人至老年,盛老太太為什麼重新贏得了尊敬?
到了老年,盛老太太的口碑可以說是逆風翻盤了,主要有三部分的原因。
1.時間沖淡了一切,也讓眾人看清了對錯。
事情過去了這麼多年,眾人早就對當年的事情記不真切了,頂多能記個大概。
盛老太太與盛老太爺夫妻不睦是真,但根源是盛老太爺寵妾滅妻啊,三妻四妾是很正常,但妻是妻,妾是妾,寵妾滅妻是不對的,所以,有過錯的一方可不止盛老太太,盛老太爺才是那個罪魁禍首。
2.把庶子教養得十分有出息。
盛老太太年輕時有過一個兒子,但是沒有活下來,盛紘不是盛老太太的親生兒子,而是妾室所生。
盛老太太對這個庶子視如己出,教他讀書做人,幫他張羅親事,要不是盛老太太護著盛紘,他當初能不能活下來都未可知,更別說去參加科舉考試入朝為官了。
盛紘能在朝中混得風生水起,和他能娶到王若弗有很大的關系,王若弗是王老太師的嫡幼女,一句「我爹爹配享太廟」吹了一輩子,當初盛紘剛剛高中進士,沒有顯赫的家世,王家憑什麼看上他啊。
要不是有盛老太太在,這樁婚事肯定成不了,她是勇毅侯府的嫡出大小姐,去世的盛老太爺又是曾經名動天下的探花郎,所以王家才同意了這門婚事。
在盛老太太和盛紘的支撐下,盛家一天天興盛起來,越來越配得上這個姓氏,盛老太太的名聲也一天天好起來。
3.堅決不改嫁,盛老太太這一決定令人佩服。
孔嬤嬤這樣說過盛老太太:
你當時要錢有錢,年紀還輕,勇毅老候爺和夫人都健在,再嫁也不是難事,縱然金陵和京城不好待了,天高海闊找個遠處去過日子就是了;男人一嫁,兒子一生,自己過小日子,豈不美哉?你偏要給你那沒良心的守節,把庶子記到名下,撐起整個盛家,接著給他找師傅,考功名,娶媳婦,生兒育女,然后呢,你功成身退,縮到一角當活死人了?簡直不知所謂!
那個年代,寡婦再嫁不常見,但也不是沒有,尤其是像盛老太太這種情況,有錢有家室,人還年輕,沒有兒女牽絆,再嫁絕不是難事,但盛老太太不肯啊,非要留在盛家,還把盛紘給記在了自己的名下。
盛老太太的這一舉動,讓眾人看了都得豎個大拇指,她能做到這個份上,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盛老太太的名聲一天比一天好,要不是有明蘭的出現,她會平平靜靜地到終老,像等死一樣,這樣的晚年是她想要的嗎?
盛老太太養大了明蘭,成了明蘭的后盾,同時明蘭讓盛老太太對生活又有了盼頭,盛老太太和明蘭其實可以說是雙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