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紹是盛纮千挑萬選的女婿,忠勤伯府的嫡次子,年紀輕輕就在五城兵馬司指揮使里謀了個差事,人品才干都是一等一的。但王若弗覺得年過二十還沒娶親,雖說有爵有位,卻都跟袁文紹沒關系,是以并不滿意。
原著里,盛纮卻很看好,他是這麼勸慰王若弗的:
盛纮這樣看重袁文紹也是沒有錯的,而且盛家當時還不在京都,雖有盛老爺探花郎和盛老太太勇毅候獨女的名頭,但聰明人都不只看過去,更看重的是后輩能否撐得起家業。
而華蘭卻美名遠播,人長得漂亮,就連孔嬤嬤初次見了都直言華蘭的美,即便在京都也是排得上的,而且華蘭為人機謹,伶俐,最會長袖善舞,無論長輩亦或是同輩都要夸贊上幾句。
可以說袁文紹和華蘭的婚事,看似是盛家高攀了,實則應該是共贏。畢竟華蘭出嫁時足足128抬嫁妝和一眾陪房丫鬟婆子的排場,也并非一般實力的家境拿得出的。
只是越完美的婚姻,卻越遭人嫉妒。首當其沖的就是華蘭的婆婆袁夫人,袁夫人共有兩子,素來偏疼大兒子,而且大兒媳還是娘家外甥女。兩廂一對比,袁夫人必然不希望自己的二兒媳越到自己頭上。
立規矩占便宜貪心嫁妝,袁夫人樣樣都做全了。剛開始看《知否》,只覺得華蘭是遇到了惡婆婆,后來重溫才明白,哪有什麼耀武揚威的婆婆,實則不過是不為自己妻子做主的丈夫罷了。袁文紹一邊博個干練的好名聲,還不落孝順的美名,卻偏偏忽略了自己的妻兒。
我有時想不明白有些男人,明明慶幸娶了貌美家底厚的美妻,卻偏偏不珍惜,跑去自小就不喜自己的親娘面前賣什麼乖,明知道是徒勞無功,還讓妻子冷了心,到底為了什麼呢?或許這就是人最執拗的地方,卻是得不到什麼,偏就越在意什麼。
袁文紹不得寵
袁家早就破敗了,先帝在時,因為卷入逆王謀反的案子里,被奪去了爵位,后來新帝上位,為了安撫京都的王侯公爵,又起復了袁家,卻也斥責袁家處事不緊,行為不端,削去了十年的銀米供奉,還是落了個冷板凳。
簡而言之,袁家就是要錢沒錢,要權沒權,只留個花架子唬唬不知內情的外人罷了。遺憾的是,袁家幾經驚變,袁文紹還未娶親,年過二十,一般的官宦人家看不上,門第太低的袁家又不愿,一來二去就耽擱了。
最慘的是袁文紹雖是袁夫人親生的,但生下來就不得寵,雖說是男子,但小時候卻是在袁夫人眼皮底下長大的。一母同胞的兩兄弟,待遇卻是一個天一個地,別說明眼人看得出,就連袁文紹小小年紀就懂自己的不討喜。
后來漸漸長大,袁文紹就咂摸出討得母親歡心的法子,只要他夠懂事,夠上進,夠能干,又不和哥哥相爭,就能換得母親的笑臉。久而久之,這種刻意討好母親,避開哥哥的方式就成了袁文紹在袁家存活的模式。
果不其然,在袁文紹成親以前,袁夫人對他就很滿意,只不過這種滿意是基于他主動放棄繼承袁家財產,又能為哥哥帶來便利,以及以母親為尊的前提下。
要說一家人關起門來怎麼折騰都沒關系,更何況還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旁人都不會多說一句。但近乎完美的華蘭一進門,就打破了這種畸形的平衡。
更讓袁夫人嫉妒的是華蘭的手腕,雖然當時盛家還未來到京都,但只憑華蘭一個人就站穩了腳跟。無論是誰,但凡提到袁家二少奶奶,都要豎上拇指夸贊一句「持家有方」。
一個不得寵的兒子,卻娶了厲害的媳婦,這讓袁夫人如鯁在喉,不是仗著婆婆的身份立規矩,就是變著法的塞小妾,又或是眼盯著華蘭的嫁妝,自己帶著大兒媳窮奢極欲,卻讓華蘭管家,不得不拿自己的嫁妝填補虧空。
袁家動了華蘭的嫁妝
人的貪欲從來都不會自我消逝,只會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袁夫人欺負華蘭順手了,但又覺得平日里讓華蘭出點小錢不過癮,于是,就把主意打到了華蘭在京郊的十幾畝良田上。
要說華蘭的嫁妝真是豐厚,自華蘭掌家以來,基本上是月月虧空次次補貼,從一開始的幾百兩到后來的幾千兩,別說一般人家吃不消,就連整個袁家恐怕都不及華蘭的嫁妝銀錢多。
只不過,一向為母命是從的袁文紹卻開口拒絕了,但他給的理由卻頗讓人尋味,原話是:
也就是說,袁文紹默認母親可可搜刮華蘭的嫁妝,但不能太明顯,要不然被盛家發現了,整個袁家面子都不好看。
可惜,袁夫人為虎作倀久了,再說她一直都是這麼做的,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指責,而袁文紹這個一直以來都不敢反駁的兒子,卻第一個站出來的反對。袁夫人當即就撓了袁文紹一臉血。
只是,袁文紹即便在家躲了十幾天不敢出門,卻也沒有松口。但這并不是袁文紹突然良心發現,知道維護妻兒了,相反他一直還是那個以母為尊的愚孝男。但是這次袁夫人的做法卻動了他真正的利益。
對于康姨父的事情,袁文紹也是清楚的,就是當初動了康姨母的嫁妝,導致一輩子在王家和康姨母面前抬不起頭,以至于連自己喜歡的女人和女兒都沒保住。
而袁文紹既然能在官場上混出名頭,自然懂得如何取舍,雖然他依舊孝敬袁夫人,但袁夫人畢竟是內宅婦人,斷不能越過他真正的利益。而華蘭卻是最倒霉的,自始至終都是無足輕重的,而且屋子里還塞著七八個婆婆給的小妾。
說白了,華蘭娘家父母俱在朝中為官,幾個妹妹又都是高嫁,兄弟幾個卻都是高娶,而且華蘭又得整個盛家的疼惜。也就說華蘭腰桿硬,如果三天兩天回娘家訴訴苦,袁文紹就別想消停,而且顧廷燁還是他的頂頭上司,他自是得掂量清楚。
妻兒沒有母親重要
華蘭嫁進袁家的十年間,基本都是苦熬。從一開始的掌家補貼嫁妝到后來的妻妾爭斗,再到生女后身體不愈沒有嫡子,即便有了嫡子卻又被婆婆帶走,樁樁件件都能要了華蘭的命。
袁文紹是真的看不見嗎?
怎麼可能?對于最想得到的東西,一定是最了解的。袁文紹欠缺的就是母愛,自然對自己母親的脾氣秉性以及喜怒哀樂都一清二楚。
雖然袁家的花架子還在,但袁夫人這個當家主母并不得勢,名聲也不太好。又被自己的二兒媳強壓一頭,袁夫人怎麼可能對華蘭好。
都說愛屋及烏,那恨屋也一定及恨。袁夫人對他著親生兒子都是極其盤剝,對兒媳更是恨不得剮三層皮,有蠻橫強勢的婆婆,再加上高高掛起的丈夫,華蘭的日子可想而知的艱難。
在華蘭生下莊姐和實哥后,又生下一子,但這次生產的華蘭幾乎丟了半條命。
懷孕前幾個月都不斷要求站規距,袁夫人看這招難不住華蘭,又開始使計帶走實哥,說華蘭大著肚子顧不過來。可是卻不上心帶實哥,導致實哥身邊無人,打翻了香爐,爐灰落了一臉,如果不是莊姐出現及時,救下了實哥,但莊姐的手上也落了一串火泡。而實哥臉上也是火泡連連,差一點就燒瞎了眼睛。
害得剛生產完的華蘭,用匕首抵住自己的脖子,才奪回了兒子的撫養權,但袁夫人卻反過來說是莊姐故意傷害了自己的弟弟,要懲罰莊姐。實在看不下去的袁文紹才站了出來,畢竟是親骨肉,但還是少不了被袁夫人打罵一頓。
華蘭也是真的傷透了心,總想著一心一意和丈夫統一戰線,但丈夫不是裝聾作啞,就是一句不痛不癢的「辛苦你了」。這樣的日子,除非華蘭死了,不然永遠也不可能熬到頭,更不可能讓袁文紹改性。
后來還是盛家三天送些好布料做衣服,五天盛家幾個高嫁的姑娘小聚,時刻提醒袁文紹,華蘭是有娘家做靠山的,而他卻在接近康姨父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才讓袁文紹心驚,慢慢開始站在華蘭的戰線上,一起抵抗袁夫人的高壓。
又加上明蘭出了一個給公爹納小妾的主意,讓袁夫人忙于自己屋里的妻妾爭斗,華蘭的日子才算是有了好的轉機。
華蘭這一生不缺靠山,亦有銀錢傍身,更有兒女做依仗,但日子過得依舊艱難。與其說上有惡婆婆,不如說是丈夫不作為。
自古都是嫁女看夫,碰上一個不作為不撐腰,又一心愚孝的丈夫,才是女人真正的災難。華蘭都如此精明能干了,卻還白白蹉跎了十年。
袁家這樣空有花架子,早失了氣運,日漸頹勢的家境最要不得。明明什麼都不是,還總一副居高自傲的態度,欺負華蘭是小門小戶,卻眼紅華蘭的嫁妝,甚至貪婪到霸占所有。最終不得不忌憚盛家的崛起,而收起了利爪,到最后落個里外不是人的下場。
嫁人真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單看個人的進取心只是其一,還要看家境背景,以及家人的相處。似袁文紹這般,拿出來是個一等一的三好青年,但骨子里卻又當又立,既想做個愚孝男,討母親歡心;又怕自己在岳家抬不起頭,裝聾作啞的。最終卻是個趨利避害的,捧著得勢的妻子,把親娘又拋出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