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甄嬛和崔槿汐謀劃許久,聲勢浩大地從甘露寺回宮時,皇后就開始全力反擊。
皇后反擊的第一步,是設計除掉甄嬛兩個臂膀——蘇培盛和崔槿汐。
這也怨不得皇后恨得咬牙徹齒,要不是蘇培盛從中牽線搭橋,甄嬛怎麼可能會再次挑戰皇后的大好時光呢?
皇后出招,依舊很高明。
蘇培盛是太監,崔槿汐是宮女,偏偏兩個人成了一對名義夫妻。
后宮最忌諱這樣的捆綁。
一是太監和宮女過分捆綁在一起,會帶來宮廷內亂;二是這與傳統倫理不符合。太監根本不算是男人,如何娶妻成家?
于是,皇后抓到證據,以宮規為由,迅速處置了蘇培盛和崔槿汐兩人。
皇帝和甄嬛,瞬間傻眼。
皇后打出宮規的大旗,連皇帝都啞口無言。
面對皇后凌厲的招式,甄嬛此時沒有能力進行反擊,她只能被動的自保。
二
崔槿汐被關到慎刑司,才短短幾日,就被折磨得失去了所有的心氣。
慎刑司講究的是鈍刀子折磨人。
夏天天氣悶熱,要讓人穿厚衣服,蓋厚被子。
冬天滴水成冰,又只給薄被子,能讓人活活凍死。
小允子說,入了慎刑司的人,每日只能睡兩個時辰,其余時間必須不停舂米。
這麼做,就是把人折磨之死,才罷休。
霸氣如甄嬛,到慎刑司繞了一圈,看到環境如此惡劣,臉色也發白。
甄嬛去見崔槿汐,不是怕崔槿汐不堪折磨而出賣自己。
恰恰相反,她害怕的是崔槿汐受不了旁人的白眼和議論,在沒有走到絕境的時候,自己就先放棄了。
三
宮女和太監結成對食,并不是什麼光彩之舉。
太監都是一群可憐人。
他們必須先把身體弄慘,才有機會入宮為奴。
社會上對這群人的容納度很低,鄙視至極,不把他們當人看。
身體殘缺,加上飽受歧視,太監的心理上多少都有些扭曲。
宮女的待遇要稍微寬松一些,起碼出宮有望,恢復自由身。
因此一般的宮女,不到絕境,都不會選擇和太監成為一對。
假如一個宮女不得不成為太監的對象,她首先就要面對群嘲的壓力。
崔槿汐此時最大的心理壓力,就是外界的議論和歧視。
崔槿汐資歷深,為人又有城府,之前還伺候過太妃,在宮女里頭算是有體面的人。
如今因為和蘇培盛的事情,落得一個眾人嘲笑的尷尬局面,她自己心理那關如何過得去?
四
這恰恰是甄嬛最擔心的地方。
如果崔槿汐在慎刑司自暴自棄,等不到甄嬛想到辦法保住她,她就已經失去性命了。
甄嬛此行,不是為了警告或者安撫崔槿汐,讓她保守自己的秘密。
她的首要目的是要讓崔槿汐寬心——她的事情,沒有給她帶去任何困擾。
其次是讓崔槿汐務必堅持,給甄嬛籌謀和活動爭取更多的時間。
甄嬛最害怕出現一種情況——她在外面努力為崔槿汐奔走,但崔槿汐自我放棄,根本不給甄嬛有營救的時間。
崔槿汐的狀態,真的很差。在管教嬤嬤的棍棒下,崔槿汐整個人慌亂難受,心理已經處于崩潰的邊緣。
甄嬛就是害怕這樣的情形。于是,再三叮囑崔槿汐,一定要信她——她一定會就崔槿汐出去。
一個人身處絕境之中,最怕的是自我徹底放棄和躺平。
甄嬛去看望崔槿汐,給了崔槿汐很大的寬慰。
她吃下了甄嬛給的定心丸,重獲堅持下去的力量,承諾甄嬛,一定會安心照顧自己,等到走出慎刑司的那一天。
五
崔槿汐和蘇培盛身上,不僅僅體現了所謂的宮規,還體現著皇后和甄嬛的初次對決。
蘇培盛對皇帝是潛在影響力的關鍵人物。
可以說,誰能贏得蘇培盛站隊,誰以后行事就能事半功倍。
這樣的人,不站在皇后一邊,自然令皇后如鯁在喉。
甄嬛這邊用一個崔槿汐成功拉攏蘇培盛,皇后出不起類似于崔槿汐這樣的籌碼,只好一鍋端了。
皇后打出宮規這張牌,明面上皇帝無話可說,但內心已經不爽了。離開了蘇培盛,他連喝杯茶都磕磕絆絆的,自然嫌皇后多事。
反觀甄嬛這邊,打出了純元皇后曾經施恩給崔槿汐這一往事,又請端妃拿妃嬪接連有孕不宜多造殺戮為由,給足皇帝臺階,釋放蘇培盛。
皇帝被說動了。
于是崔槿汐和蘇培盛二人,躲過了危機。
皇后偷雞不成蝕把米。
她的手段高明,但風險也大。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蘇培盛把這次受辱的賬,全部記在安小鳥和皇后身上。
六
甄嬛去看望崔槿汐,還有第二層意義——為崔槿汐渡過這個關口,做心理鋪墊。
崔槿汐被放出慎刑司后,都愿意出門見人,躲著外面嘰嘰喳喳的流言,和旁人鄙夷好奇的目光。
有些時候,殺人利器不是讓肉體極度痛苦的刑罰,而是群嘲的壓力和打量小丑一樣的目光。
如果甄嬛沒有給予崔槿汐明確的心理支持,崔槿汐很難渡過這種壓得人喘不過氣的哀傷和畏懼。
當然,這還要靠崔槿汐自己振作。
崔槿汐不愧是甄嬛的「軍師」,崔槿汐很快就走出陰影,鏗鏘有力地懟祺嬪,也有勇氣直面皇后。
等到皇后策劃「滴血驗親」事件時,崔槿汐也是第一個站出來——為了證明甄嬛的清白,崔槿汐愿意接受任何刑罰。
崔槿汐敢說出這樣有力的話,起碼是慎刑司事件過后,崔槿汐更加確信,她把身家性命托付在甄嬛身上,是值得的。
不然她也不會對蘇培盛說:「除了熹妃娘娘,和我相關的就只有你一個了!」
就如同她的臺詞:「為了流言紛擾,傷害一個真正愛護自己的人,才是最大的愚蠢和不值。」
甄嬛此行,最大的意義,應該是這一點——不辜負一個一直陪伴自己的人,也不讓她喪失日后面對生活的勇氣。